移动客户端的时代过去了吗?
一
刚进公司的时候(2018年)我的职位还叫作“移动客户端工程师”,后来公司做了一次通道(工种)合并,把这个职位和“PC客户端”做了合并,统一归类为“客户端开发”。个人感觉,可能是由于当时PC端的式微,相关开发人员变少,单独一个通道会不利于管理。
再过了两年,公司开始推中台战略,成立了大概10个技术委员会,这其中并没有“客户端”,而是统一归类到了“大前端”。
再结合我经常在脉脉上看到不少关于移动客户端式微的言论(客户端工作越来越不好找了之类的……),不由得引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:移动客户端的时代过去了吗?
二
2010~2020可以算移动客户端的黄金十年了,微信、淘宝、抖音等国民级应用都诞生于这十年间,也顺带产生了不少技术上的黑科技(比如动态化、跨平台、热修复),并造就了一批技术风云人物。但仔细想想,这些技术其实在PC时代就早有雏形,只是PC设备没有移动设备那样的广阔市场和商业潜力,这些技术也因此没有大放异彩。
之所以说这些,只是想表达下我的技术史观:技术和商业是互相成就的,Android/iOS、4G、WiFi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打下了基础,井喷的商业诉求为动态化、跨平台等上层技术提供了土壤,吸引了大批有创造力的开发人员,造就了繁荣的生态,缺一不可。
基于这种认知,要想知道移动客户端的时代有没有过去,就要看看这个土壤还存不存在。
三
目前来说,原生客户端的生存土壤确实越来越少了。
- 一方面,移动互联网的红利见底,如开尔文说:“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”。已经很久没有出现新的MAU过亿的App了。
- 另一方面,前端/小程序在移动互联网的红海时代更适合产品的快速验证/迭代(无需发版/开发效率高;性能虽然稍差于原生,但由于框架自身的不断优化加上硬件性能的高速发展,已经不是大问题)
四
最近GPT很火,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规律,站在更高的视角看,人机交互的形式差不多12年一个更新:
- 1983年苹果电脑公司推出Apple Lisa个人电脑,是全球第一款搭载图形界面的个人电脑,但没有获取商业上的成功
- 1995年微软的Windows 95发布,其窗口操作系统的外观基本定型
- 2007/2008,iOS/Android先后发布
- 2022,GPT(前面两年,其实已经有不少AI音箱产品)代表的可能是下一代人机交互方式
某种意义上,移动客户端只是人机交互的一种方式、一个阶段,如果消亡,说明我们正在迈向下一个时代,无需难过。或许未来的某一天,我们真能像电影里那样,在一个全息投影的环境下和AI交流来完成大部分工作:
五
以前,我导师说,后台的技术比较稳定,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更迭。现在想想,客户端的技术栈之所以变动如此频繁,似乎也有其必然的原因:
- 硬件的迭代与碎片化(PC、手机、各种嵌入式终端、浏览器也算个操作系统了)
- 厂商的商业竞争加剧了碎片化,甚至造成了生态割裂(Android/iOS)
- 客户端的开发和部署是在不同架构的不同设备上,导致工具链很难统一
- 客户端的代码描述没有公认的最优解,一直在迭代(MVC、MVP、MVVM、React、Vue….)
- 客户端的技术领域更加琐碎,迭代更快
相比之下,后台的开发环境要稳定很多。这就导致,一般水平的客户端开发如果被局限在某个技术栈里,就会非常危险,因为技术的淘汰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。
另一方面,我也提到,移动客户端的很多技术成果,其实是站在PC客户端的积累之上完成的。无论我们处在哪个技术栈里,多积累些底层的知识、多培养些可迁移的能力,终归是更有利于个人长期发展的。
总之,Android/iOS可能会消失,但Client不会,正如Server不会。个人的命运当然要看历史的行程,但个人身处其中,要想有所成绩,一是要学会顺势而为,二是要有始有终。
参考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