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五年,重新出发

本文约 1700 字,阅读需 4 分钟。

赵裕的第 201 篇文章。

一、前情回顾

最近在整理之前的博客,粗略统计了下,之前写过的文章大概200篇左右。最近一年没怎么更新,故而本篇计作第201篇,算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吧!

1.1 写作初心

第一次写作是在2015年,一开始在CSDN平台,后来又在博客园,后面又折腾基于Github的自建博客。说实话,坚持写博客对我来说并不算一件难事,可能本来就是一个有表达诉求的人吧。

1.2 一些遗憾

2015年,从宏观视角看,是自媒体的蓝海时代;但个人视角而言,当时我只是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大二学生,没有那么敏锐的洞察力,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,因而虽然写了8年,但却难说世俗意义上的成功。对于我个人而言,其中有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,也是今后要避免的,主要有:

  1. 运营意识的缺失
    1. 没有把作品的流量转化成长期的关注,建立私域流量和个人IP
    2. 写作的内容随心所欲,不成体系,无法构建吸引力(当然,不能过分强迫自己迎合流量,但也不能完全无视)
    3. 没有持续、稳定地输出内容(部分由于懒惰,部分由于工作后精力有限)
  2. 文章的深度和价值:大部分文章还是基于已经解决的问题,做一下复盘总结。而没有那种“获得灵感-挖掘探索-记录输出”的文章。
  3. 持续输出:自己工作后,其实还是有不少产出的,只是由于涉及业务,都没有公开发表,但不少东西脱敏之后是完全可以公开的。此外,如果我直接发布在公司内部,理论上知识产权是完全属于公司的,如果我首先把通用的部分发表在个人博客,再把结合业务落地的部分发表在公司内部,不但知识产权更加清晰合理,也是对自己价值的一种保护。

1.3 过去五年

过去五年,从博客更新频率来看,是懒惰了很多,主要有两个原因:

  1. 前面说的,涉及业务的文章等没有对外发表,其实自己相关的笔记一直都在
  2. 工作的起伏性,特别是过去几年,有更多的事情占据了自己的精力 :
    1. 业务繁忙导致周末需要回血/充电
    2. 生活不复校园时代的简单,需要兼固其他方面
    3. 晋升的压力、考核的压力、组织变动的压力等

自己2018参加工作,赶上腾讯好几波变革,大部分对我个人的发展是负面的,最典型的比如:晋升改为一年一次并大幅缩减通过名额,直接导致我延迟半年参加T10晋升,并赶上了可能是历史最低的通过率(1/6)。

但是,过去五年,我还算是满意的,完成了以下几个事情:

  • 升到T10,至少来自外界的压力会小很多
  • 找到了“跨平台”这个领域持续深耕,并写出了《Flutter内核源码剖析》

1.4 重新出发

工作五年,小有所成,却非大成。个人感觉主要有三点:

  1. 目前还只是对遇到的问题有攻无不克的自信,却没有未卜先知、运筹帷幄的大局观,也就是构架师的水平。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知识体系不够完善和打通。
  2. 没有自己的私域流量,这样好的东西就无法快速得到反馈,比如最近沉淀了一门课程《软件Bug的排查与解决》,并免费发布到公司内部的课程平台。据我观察,大部分一线开发都是需要的,但报名的人数并不多。我觉得,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家不愿意花这个两个半小时,觉得风险太大(万一是一门很水的课?),如果是Linus开的,应该一票难求吧?说到底,现在出去分享,我总要介绍我是谁,而不能简单来一句谁是我
  3. 缺乏代表作品,《Flutter内核源码剖析》算一个,但其他的乏善可陈。我之前说过,不要介绍自己有哪些荣誉,而要说自己有哪些作品

二、后续预告

复盘了那么多,核心就一点:后面要开始系统地沉淀输出,积累更多的认可,让自己的名字有一定的背书价值。

2.1 运营平台

吸取之前的教训,会同步发表到多个平台,但各个平台的目的不同:

  1. 公众号,触达潜力最大、最方便,但是比较封闭,需要引流,值得长期运营
  2. 博客(vimerzhao.top),自由度最大,但流量较小,所有的文章会在个人博客永久更新,适合长期维护/经营
  3. 知乎/小红书,属于开放流量,会适当运营,吸引潜在读者
  4. B站/视频号:部分视频内容(后期会有一些课程)的发布平台

2.2 题材内容

  • 技术(主要内容)
    • 纯技术:不一定适合手机阅读,很难高频更新,注重少而精,要成体系
    • 技术周边:比如技术周报/观察,读书笔记,可以定期更新
  • 通用能力:一些代码之外的能力,往往容易被忽视
  • 个人对技术、职场等的一些思考(比较务虚,不会太多)

2.3 更新节奏

争取一周两更(周一/周五)。

总阅读量次。